現在是 2018 年, 前一陣子在吵為什麼台灣不需要電子支付
一般是認為台灣的 ATM 佈點多, 信用卡很早就普及了, 相對大陸因為信用卡不普及, 而且跨省金融交易不方便(還有傳帳費用問題), 假鈔問題, 所以像支付寶這種第三方支付第一個先補足了網路交易的缺口, 接下來因為交易費用極低所以也普及到一般餐廳和應用.
不過最近碰到幾件事到是讓我覺得, 為什麼現在台灣沒有動力想改善這樣的環境呢?
1) 拿出一千元找錢的時候, 拿回來的是一堆濕濕鈔票黏在一起, 如果是買魚就是冷冰冰, 如果是買魯肉飯就是熱呼呼, 帶著滿滿的人情味鈔票
2) 去買東西找回來的 50 元, 因為上面有一些膠帶的痕跡, 結果別的店家看到就不想收
3) 老闆一邊用手處理食物, 處理完之後直接找錢給我, 心中滿滿的 WTF
以上還沒有提假鈔的問題
雖然現在能用塑膠貨幣或是電子支付的場合都用了, 但偶爾仍會到傳統店家吃飯, 或是上菜市場購物, 這些都是實際上很困擾我的事情
都 2018 年, 民國 107 年, 世界早就不一樣了, 我實在不想再從別人手中接到滿滿人情味的鈔票了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