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工作, 生活, 家人

Photo/攝影, 亂扯淡

[電影心得] 共產黨同路人,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

電影片名在台灣翻成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正式譯名為歐本海默,這引起了支語風波,這件事個人覺得讓電影名稱非常切題,有哏而且不失翻譯準確度,因為對應到奧本海默是共產黨同路人(自稱 fellow traveler ,指同情政治組織的意識形態,或與該組織在政治上合作,但不是該組織的正式成員)的事實。許多人在討論的時候,都沒注意到這個哏嗎?台灣正式譯名是歐本海默,畢竟我也很少用這個中文譯名,以下還是用電影名稱奧本海默

這部電影大部份是忠於史實,少部份有所變動。就個人而言,雖然長期參與核能活動,也知道奧本海默這個人,但是對他的平生還是非常陌生。而觀看電影前不必需要相關知識的原因是有些歷史背景我已經瞭解了,對於那段歷史完全不知道的人,應該觀看之前看一下奧本海默的中文維基再去欣賞電影,會對電影內許多細節有更深入的了解

和往常一樣,諾蘭試圖用簡單的方式和原子彈模型向我們解釋原子彈的原理。個人覺得相較於星際效應中的黑洞,這種解釋方式較不易理解。但可以感受到諾蘭試圖透過電影呈現艱難的物理原則。然而,觀影後是否能讓一般觀眾記住槍型和內爆式原子彈的差別則仍是個問題,不過那對電影內容的理解不是很重要,畢竟我們都知道他弄出原子彈了

這部電影運用彩色和黑白相間的方式進行敘事,彩色部分代表著奧本海默的主觀意識,而黑白片則以史勞特斯的視角呈現,象徵著對奧本海默的反對立場(或者說非主觀的視角)

當然,受到俄烏戰爭、中共軍演以及廣島原爆的影響,觀看這部電影時的心情相當複雜。電影明明在講述奧本海默的生平,卻似乎也帶著諾蘭式的說教,告訴觀眾和中共的對抗不要再走麥卡錫路線,並且呼籲不要讓俄羅斯有機會跟美國以首的北約一起卷入核戰爭時代。雖然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小,但諾蘭應該是巧妙地將這些說教融入了電影之中

由於電影在今年上映,它似乎也在藉敘事呈現當今美國目前的氛圍。當前世界局勢中,俄烏戰爭依然在進行,北約的支援使得這場戰爭實際上成為了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對決,只是死的是烏克蘭人。而一旦擦槍走火,儘管現在看來俄羅斯不會使用核武器,但誰也不能保證一旦有人越界,就不會引爆那極低概率下的熱核戰爭,這將是人類相互毀滅的悲劇,也是劇中燃燒天空的景象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閱讀前請小心。這篇是我個人的主觀心得和筆記,可能有些雜亂,且未來可能進行修改

電影分為三條主線敘事:首先是奧本海默的社交和私生活,描述他的聰明才智與放浪形骸;第二是原子彈的研發,呈現奧本海默研發毀滅性武器內心的掙扎;最後是戰後的安全聽證會,展現美國政界對奧本海默的壓迫

我認為對於奧本海默的感情戲份,特別吸引人的是瓊·塔特洛克所扮演的角色。雖然她的戲份不多,卻都相當關鍵。這部電影應該是諾蘭首次嘗試情慾場景,初遇瓊之後的情慾情節看起來有些刻意,不像自然發展,但攝影和剪輯手法讓人很享受,女主角的演出功不可沒,尤其前半段的情節處理非常出色。而後半部分奧本海默唸著印度教古書《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的段落『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深刻地呈現了奧本海默內心的矛盾。這也許也是諾蘭想要表達的情慾元素,個人非常喜歡後半部分的處理方式。最終瓊死在浴室的情節,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暗示是被政府暗殺,因為有黑色手套的人把瓊按進浴缸;第二次則是自殺,代表著奧比被告知的客觀事實。

在社交生活方面,導演著重展示諾蘭很早就接觸共產黨。在那個年代,由於美國大蕭條帶來生活壓迫,許多人變成認同共產黨的理念。共產黨的很多理念非常受歡迎,甚至其中許多觀念後來被自由陣營吸收,成為自由陣營的理念,例如女性性別平等、黑人及其他少數族群的平等、強調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持工人工會等,這些都是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在劇情中,奧本海默組織工會或是和共產黨人(親近共產黨人)聚會等行為都被視為共產黨的活動,甚至奧本海默本人身邊也有許多共產黨或是前共產黨員,因此早早就受到監視。從對話中我們可以了解,那個時候共產黨的同路人或加入共產黨的人非常多。即使將現代的觀念穿越到當時,就算拿掉共產黨的標籤,這些理念仍然普受歡迎,而反共產黨者則極易被視為資方的走狗

我不確定奧比為何如此熱衷於共產黨的理念,但至少他心中有著正義。他捐款給弱勢群體,並希望組建工會來維護工人權益,雖然他並未加入共產黨。在支持共產黨的大環境下,麥卡錫主義興起,當時蘇聯共產黨的威脅急速升高。從1945年開始,胡佛/杜魯門總統展開一連串針對政府機構和私人企業的忠誠審查,主要是檢視美國人對美國的忠誠,一般美國人未通過安全審查的人將失去他們的白領工作,片中提到有些人不得不去做粗工,奧本海默最後也因未通過安全審查而不得不離開相關的研究領域,雖然他留著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職位,但是事後是用演講宣傳他的理念。(註:對我們來說,杜魯門是相當重要的,當時蔣中正大力支持另一個候選人,但是民主黨的杜魯門當選;美國本來打算將中國分裂成兩個陣營,但是美國對中國的這個政策失敗,一些無法理解神祕的操作讓站在美國這邊的蔣中正失去大片江山,被迫退守台灣。而杜魯門當時認為兩岸是中國的內戰,不想介入,直到韓戰後美國的態度才改變)

然而,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也看到安全審查會被不肖之徒利用,奧本海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史特勞斯(Lewis Strauss)拿來操作,召開了針對奧本海默的安全聽證會,意圖羞辱他。有個小細節是FBI早就開始監聽奧本海默,留下監聽副本,但他們不給奧本海默這些副本,藉此造成他說謊的假象,一般人幾年後不一定能記清楚細節,何況是十幾年,這造成了奧比在聽證會上不知所措。然而,是FBI的哪個人將更私密的資料都提供給史特勞斯,這部份在Wikipedia並沒有提到。這某種程度上也呼應了斯特勞斯在片中意氣風發的要對付奧本海默的手段,他能直通高層,而希爾(David L. Hill)在史特勞斯的聽證會上支持奧本海默,這也是對斯特勞斯的回應。只是在這個遊戲裡,史特勞斯不過是一個被犧牲的棋子。
註:在片中飾演希爾的是Rami Malek雷米馬利克,我看的時候一直覺得有點出戲,因為他在《Mr. Robot》中飾演一個厲害的駭客,那個角色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註2:在片中,奧本海默和希爾有兩個對手戲,第一場在足球場地下室,希爾叫他不要再記筆記了;第二場是希爾叫他簽名支持,奧本海默拒絕簽名並打掉了簽名板,儘管如此,希爾仍為他發聲。某種程度也反映出奧本海默的脾氣粗獷

史特勞斯在本片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反派角色。聽證會佔據了電影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而這場聽證會是由史特勞斯陷害奧本海默所發起的。除了負面形象外,史特勞斯實際上是一位很優秀的人,能夠爬到他目前的位置並獲得一些正面的評價,可見他的能力非凡。電影中展現了史特勞斯邀請奧本海默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的場景,然而史特勞斯本人也是院長人選之一。除此之外,他和奧本海默在多個議題上意見相左,例如奧本海默擔任高級原子科學家總諮詢委員會 (GAC)主席時,對於出口用於醫療目的的放射性同位素是否對美國安全構成風險發生爭執。這些細節在影片中不斷強調史特勞斯對奧本海默的不滿和厭惡。除此之外史特勞斯不喜歡奧本海默不當個猶太人(像猶太人一樣信教),史特勞斯對奧本海默的看法不僅僅只是厭惡。他很早就認為奧本海默和共產黨關係不簡單,並將奧本海默認定成是是蘇聯間諜,所以他才會處心積慮的要毀掉奧本海默,這些都埋下史特勞斯陷害奧本海默的理由

另一個反對奧本海默的人物是勞倫斯,在片中勞倫用結腸炎未出席,實際上勞倫斯於1958年在結腸手術中去世,在聽證會中使用了他的採訪,他表示奧本海默“不應該再與政策的制定有任何關係”。勞倫斯的輻射實驗室的其他成員也親自作證反對奧本海默,這導致後來科學界對勞倫斯和他的實驗室成員產生了敵意。從Wikipedia的相關資料以及David Hill在商務部長聽證會上反對史特勞斯的事情可以看出,當時的學術界大多站在奧本海默這邊,也可能是因為當時已經是麥卡錫主義後期,人們非常反對這種白色恐怖政策,有夠多的人站出來,因此科學界願意支持奧本海默。另一方面當時許多人都支持或是曾經支持共產主義,這種政治立場可能使他們陷入困境。

在中段故事中,描述了如何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並且招集人才並完成原子彈的製造。電影並未過多涉及技術細節,而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處理方式比告訴觀眾技術細節更為生動,因為過多的技術解說可能讓人昏昏欲睡,缺點就是如果不知道人物故事背景就會不知道說什麼,像他和泰勒的爭執就是一例,而泰勒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後來研發出氫彈,並且讓奧本海默改變對研發氫彈的看法

當原子彈成功投到廣島後,奧本海默在上台的演講場景那段非常沉重。除了影像呈現外,配樂的沉重感也讓人窒息,片中的躺在地上全身焦黑的碳化人角色帶來了一絲黑色幽默,但也讓觀眾深切感受到奧本海默發明的原子彈是多麼可怕的武器。隨著奧本海默進入講台,腳踏在地板的響聲和大家的掌聲此起彼落,與過去英雄片中的掌聲不同,這裡的每一聲腳踏聲、每一個掌聲都壓迫著觀眾的胸口。這段情節讓人感到奧本海默內心的沉重壓力。這種表現方式比起日式主角內心獨白來得更具震撼力,導演雖未給予角色支字片語,但透過視覺衝擊和音效讓觀眾沉浸在壓力之中,不用說一句話,但每一聲腳踏聲和掌聲都傳達著千言萬語

影片後半段中,奧本海默面對杜魯門時提到他覺得自己手上沾滿鮮血。在這一段,杜魯門拿出一條白手帕,表示按下原子彈按鈕的責任在他,”blood on my hands”。這個手帕象徵著對奧本海默的諷刺,認為他只是不想自己沾染鮮血而已。然後,杜魯門將奧本海默趕出去,並且說了一句”不要再讓我看到這個混蛋”(電影中譯為膽小鬼,但是我覺得不應該用這詞,原文為 “I don’t want to see that son-of-a-bitch in this office ever again”)。這段對話不僅是嘲諷對奧本海默,也是對觀眾講的。我們作為觀眾,是否意識到有可能自己也會沾染鮮血呢?技術本身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的心態。按下原子彈按鈕的人是誰?為什麼他可以代表我們去按下那個按鈕?我們把這個決定交給他,這不是我們的罪過嗎?我們視而不見嗎?

除了奧本海默的說法,愛因斯坦也提到,一旦這種武器被發明,人類只能進入核武器的恐怖平衡。我們已經看到這些事情,也知道美國和蘇聯之間核武競賽的結果是雙方相互毀滅。在1960年代,美國最高擁有32000枚核彈,相信蘇聯也不遑多讓,而現在兩國各約有5500枚(中國大陸才零頭,約 300~500枚)。這些數字提醒我們,如果美國和俄羅斯或是中國大陸爆發衝突,將會對全球造成災難性後果。

雖然聽證會的情節很精彩,但這部分有點冗長。諾蘭可能通過這場聽證會向觀眾表達,現實世界中只要對方被懷疑不忠或不愛國,或者被認定為共產黨同路人,就有可能重現當年麥卡錫主義的局面。這也與影片開拍時美國和中國大陸的合作走向對抗形成對比,提醒我們現今美國反中情緒高漲,可能很快就會與當年的麥卡錫主義齊名,而當年推行麥卡錫主義的政治家會感到羞恥,現在看起來全美國人都要萬眾一心了,自然也不會有人覺得這件事有什麼問題

和愛因斯坦的對手戲很少,但都非常關鍵

歐本海默非常擔心原子彈可能毀滅世界,愛因斯坦建議他停止開發,並將他們的發現告訴納粹,以免任何一方真的毀滅地球

片尾時,愛因斯坦因與主流物理學界意見不合而被孤立。劇情顯示他認為歐本海默也可能因為與某些人對氫引議題的看法不同而遇到各種政治阻力,而且還是要面臨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愛因斯坦說,如果這個國家背棄你,那就放棄它。愛因斯坦祖國是德國,而被德國背棄來到美國,但不被美國人信任,但是這也可以類比奧本海默的處境,是否也在暗指美國政府(或其他國家政府)呢?(當然,這也可以代入台灣或烏克蘭等情境)

對這部電影,我個人失望的只有一件事,爆炸場面不是用真正的鈾235作為炸彈(警察叔叔就是這個人)

對了,在看文章的時候發現會提到麥卡錫和美國共產黨的不多,各位可以觀察看看

其他文章,覺得寫的比較好的相關文章
完全看懂!《奧本海默》Oppenheimer 全解析 – 讓你一次看懂電影裡的劇情時間+人物角色+歷史意義
這篇頗肝的,有興趣的可以先看

[好雷]奧本海默(歷史+劇情討論)
[普雷] 我是因為聯合公園來看《奧本海默》的
[好雷] 奧本海默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