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片名在台灣翻成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正式譯名為歐本海默,這引起了支語風波,這件事個人覺得讓電影名稱非常切題,有哏而且不失翻譯準確度,因為對應到奧本海默是共產黨同路人(自稱 fellow traveler ,指同情政治組織的意識形態,或與該組織在政治上合作,但不是該組織的正式成員)的事實。許多人在討論的時候,都沒注意到這個哏嗎?台灣正式譯名是歐本海默,畢竟我也很少用這個中文譯名,以下還是用電影名稱奧本海默
這部電影大部份是忠於史實,少部份有所變動。就個人而言,雖然長期參與核能活動,也知道奧本海默這個人,但是對他的平生還是非常陌生。而觀看電影前不必需要相關知識的原因是有些歷史背景我已經瞭解了,對於那段歷史完全不知道的人,應該觀看之前看一下奧本海默的中文維基再去欣賞電影,會對電影內許多細節有更深入的了解
和往常一樣,諾蘭試圖用簡單的方式和原子彈模型向我們解釋原子彈的原理。個人覺得相較於星際效應中的黑洞,這種解釋方式較不易理解。但可以感受到諾蘭試圖透過電影呈現艱難的物理原則。然而,觀影後是否能讓一般觀眾記住槍型和內爆式原子彈的差別則仍是個問題,不過那對電影內容的理解不是很重要,畢竟我們都知道他弄出原子彈了
這部電影運用彩色和黑白相間的方式進行敘事,彩色部分代表著奧本海默的主觀意識,而黑白片則以史勞特斯的視角呈現,象徵著對奧本海默的反對立場(或者說非主觀的視角)
當然,受到俄烏戰爭、中共軍演以及廣島原爆的影響,觀看這部電影時的心情相當複雜。電影明明在講述奧本海默的生平,卻似乎也帶著諾蘭式的說教,告訴觀眾和中共的對抗不要再走麥卡錫路線,並且呼籲不要讓俄羅斯有機會跟美國以首的北約一起卷入核戰爭時代。雖然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小,但諾蘭應該是巧妙地將這些說教融入了電影之中
由於電影在今年上映,它似乎也在藉敘事呈現當今美國目前的氛圍。當前世界局勢中,俄烏戰爭依然在進行,北約的支援使得這場戰爭實際上成為了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對決,只是死的是烏克蘭人。而一旦擦槍走火,儘管現在看來俄羅斯不會使用核武器,但誰也不能保證一旦有人越界,就不會引爆那極低概率下的熱核戰爭,這將是人類相互毀滅的悲劇,也是劇中燃燒天空的景象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閱讀前請小心。這篇是我個人的主觀心得和筆記,可能有些雜亂,且未來可能進行修改
Read more »
近期留言